近日,记者走进这座老祠堂,穿越时空探寻张家的故事。 精美砖雕 古韵犹在 屋顶、屋檐等均有刻花砖雕 进入临泉县谭棚镇,沿着乡间小道向南不过6公里,来到张老家村。一座古老的中式院落,静静坐落在路旁,门前刻着四个鎏金大字:张氏宗祠。这便是张老家祠堂。 走近可看到,祠堂外侧的屋顶、屋檐等均有刻花砖雕,精美且不失古意。 家住谭棚镇东张寨村张楼自然村的张世林,为张氏后人,也是“张家祠堂祭祀活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对祠堂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 跟随张世林的脚步走进祠堂,便能看到大门内侧上方悬挂着“百忍堂”的匾额。 “这是前殿,三开间,中间没有隔断,大门两侧各有朝北开门的东西厢房。”张世林指着两间厢房门头上刻的字介绍,东厢房上书“怡孙谋”,指的是这里是宗族议事的地方;西厢房的“绳祖武”,是家族用来教育惩戒子孙的地方。“这六个字在很多老祠堂中很常见。”他说。 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前殿、腰殿和后殿三座硬山式建筑组成,前后两层院子北高南低,从空中俯瞰呈规整的“日”字形。继续朝前走,便来到中间的腰殿。面阔三间、重梁起架、硬山起脊式,正上方悬挂着“槐市风清”的匾额。后墙由12扇格子木门组成。 后殿与前两排单层建筑不同,是建在台基之上,高约9米,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上设阁楼。 张世林介绍,后殿最有气势,屋脊饰鸟兽,正面山墙与屋檐交界处饰砖雕,砖雕轮廓清晰,东侧为“过招关”图案、西侧为“状元过河”图案,“寓意张氏子孙要学好本领,继承祖辈事业。” 推开后殿的大门,循着室内木阶而上,便来到二层阁楼。阁楼高不过两三米,却设计巧妙。张世林指着东西两侧屋墙上十字形的小烟洞介绍:“孔洞虽不大,却可用于排气;南侧木窗采用木轴设计,可180°开合,不会遮挡视线;整个后殿重梁起架,非常坚固。” 祠堂院落 张家故事 张氏一族在此生活600多年 关于张氏一族的来源与发展,张世林也是如数家珍。 他介绍,谭棚的张老家始迁祖张铎(张大公)和夫人原籍山东。60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他们迁徙到颍西七十里泉南润北之地(今张老家村)并扎根。当时迁徙而来的不止张氏,还有刘、葛、白等诸多姓氏族人。张大公定居张老家后,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如今,张氏族人分布于临泉县谭棚镇、高塘镇、杨桥镇及颍州区马寨乡等地。 据张氏祖谱记载,张氏后人张表少年聪慧,中秀才后成绩优异被提拔为贡生。明弘治年间,张表始建祠堂,“当时的祠堂只是一座楼阁式两层建筑的独院。” 清嘉庆年间,曾任灵璧县教谕和池州学正(正八品)的张氏后人张湘,对祠堂进行重修和扩建,增设祠门、腰殿和祠堂东侧的伙房。 “据说当时的祠堂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水塘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张世林说,张氏祠堂渐渐成为维系张氏族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民国时期,祠堂的用途发生了很大改变,当地曾在此设立学堂等;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相继成为学校、卫生所、大队部等。 二楼阁楼 保护与传承 祠堂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祭祀活动成省级非遗 张老家祠堂历经数百年,风采依旧,得益于历代张氏后人的不断修缮。1986年至2006年,张氏族人也多次对祠堂进行修整、加固。 “祠堂为砖木结构,为了消除安全隐患,至今没有安装一盏灯。”原临泉县博物馆业务馆长于亚东介绍,2010年,祠堂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张氏祠堂是皖北地区保存不多的明清建筑,为了解皖北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演变和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除了保护祠堂,相关人员还致力于挖掘张老家祠堂背后蕴含的宗族文化。每年春秋两季,张老家祠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祭祀活动由张氏族人最长者主祭,活动内容分为追思(缅怀先祖、追忆往事)、奋进(奉先思孝、共建家园)、感恩(感恩祖国、感恩先祖)、未来(秉承先祖遗风、亮节昭训后人)四项。祭拜前,四位领祭要盥洗、上香、点纸、敬酒、跪拜,然后带领四门族人祭拜。 “通过祭祀活动号召张氏家族团结起来,教育他们孝顺、行善等。”张世林说,2014年5月,“张家祠堂祭祀活动”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祠堂和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对研究明末人口迁徙、宗族演变等具有重要价值。”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